姐弟纪录片拍摄手法(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2022-12-03 00:00
主页 > 资讯 > 纪录片文章

俺爹俺娘纪录片 艺术手法评析

《俺爹俺娘》以摄影家焦波的口述的形式,以精心挑选的“俺爹俺娘”的静态摄影作品为线索,结合动态纪实影像,结构出数个触人心弦的生活故事,串成了爹娘20多年的生活记录,为受众塑造出充满东方魅力的中国农村爹娘的人物形象。用近乎于诗化的语言和浪漫的风格,体现出一种纯真的美。而片中精心选配的音乐,或贯穿出现、揭示主题、或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或激发联想、或作为戏剧元素,推动剧情发展,对全片艺术风格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俺爹俺娘》中音乐的运用,为电视记录片配乐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一、贯穿出现、揭示主题的“主题音乐”

纪录片主题音乐,是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 ,可以把受众带到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或某种范畴之中。在《俺爹俺娘》片头,俺爹和俺娘的剪影出现时,编导选配了一段主题音乐。这段主题音乐,是根据纪录片所表达的整体基调选定的,深情的、略带哀伤的、怀念性的。主题音乐在片中反复出现了3次,每次出现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深情的音乐,奠定了本片深情的基调。

第一次,“情感基调”。随着“在鲁中山区,与沂蒙山毗邻,有一个小山村,住着我年迈的爹娘”的解说,画面定格在清晨远山掩映下的村庄上。此时,由小提琴主奏,三音列下行,动机重复构成的12秒主题乐句响起,伴随着音乐声,画面上融出俺爹俺娘的剪影,并渐出片名:俺爹俺娘。这时,受众已能从深情的音乐当中嗅到这部纪录片的情感基调。

第二次,“相濡以沫”。多年来,焦波坚持用手中的照相机来记录爹娘70年相濡以沫的生活。老房子中,那一张张老照片,如:“娘给爹挠背”,“爹给娘剪指甲”等,好似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将俺爹与俺娘的爱编成一首刻骨铭心的赞歌。主题音乐再次响起,音乐以变化重复和移位重复的手法,由原来的12秒的主题乐句发展到由四个乐句构成的58秒乐段,引导受众在音乐中思索、回忆,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第三次,“最后的离别”。俺爹和俺娘住进了同一家医院,俺娘出院时,却没能再看俺爹最后一眼,俺娘被众人搀扶着,从俺爹的病房走过。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别离,在路过病房的瞬间,两个乐句、20秒的主题音乐第三次响起,撞击着受众脆弱的心灵,此幕场景突然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音乐就像那一柄刻刀,温柔却残酷地划过心头,却也深深隽刻在受众心中。

主题音乐贯穿全片反复出现,其作用有二:一、在特定的情节中表达人物情感。如:在“情感基调”、“相濡以沫”和“最后的离别”等情节点中,音乐一直在向受众传送画面和语言无法表达的深情地、催人泪下精神意蕴。二、统一和连贯纪录片的情节情感。音乐创作中有句名言,那就是:“重复就是力量”。主题音乐多次出现,形成贯穿发展的连续性,不仅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还像一根红线一样,将各个段落的珍珠穿在一起,起到了使纪录片情感主题的连贯和统一的作用。

二、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场景音乐”

除了主题音乐,本片还插入了五段以小提琴主奏的场景音乐。场景音乐作为在某一场景中使用的音乐,往往能在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戏剧性高潮发挥重要作用。

1、“打工受伤”。焦波回忆当年为了给自己挣学费,57岁的爹爹只身外出打工,受了伤。他赶到煤矿工地,在低矮的工棚里,看到了躺在乱糟糟的工具当中的爹爹。只见爹爹手上缠着厚厚的纱布,纱布上还印出了血。吃饭的缸子里,盛着五分钱一碗的白菜帮子。当焦波含泪讲到爹爹舍不得吃白馒头,用白馒头换别人的黑馒头的时候,情绪音乐响起,深情、激动的旋律表现出焦波对爹爹的愧疚与感恩。音乐选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独幕歌剧《强尼·史基基》中的一首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其旋律极为优美,深情而动人,恰当的表现出了作者的感受。在典型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中插入一段外国音乐,并没有让人感到生硬,而是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2、“手电照路”。焦波回忆:一天晚上,他告别俺娘回城。焦波在前面走,俺娘在后面用手电为焦波照亮。焦波沿着崎岖的小路渐渐走远,偶一回头,俺娘却依然站在原地送别儿子,那微弱的手电光久久都没有散去,俺娘颤颤巍巍的身影让焦波、让受众难以忘怀,那一束微弱的手电光,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明灯。延续着微弱的手电筒光线,深情地音乐淡淡的进入却久久地绵延。小提琴用略带忧伤的音色,演奏出还是那么优美,优美的有点伤感的音乐,娓娓道出母亲对离家孩子的叮嘱、牵挂和留恋。强化了焦波作为儿子传达给受众的情绪感受,抒发了焦波对母亲的爱与不舍。

3、“潸然泪下”。众人参观“俺爹俺娘——焦波摄影展”,看着焦波为爹娘拍摄的情真意切的照片,不由得心中都回忆起了家的温暖,浓浓的思念催促着自己回家。一位女士想起了远方的的爹娘,禁不住潸然泪下。此时,情绪音乐第三次响起,它似乎是一种很微妙的催化剂,渲染了思念的气氛;默默的关爱,随着音乐轻轻地流淌着。

4、“旷野中的思念”。俺爹因患脑溢血不幸病逝。出殡那天,焦波独自一人坐在离俺爹的坟头不远的空地上,眼泪缓缓滑落,渗在受众的心里。相机的拍照声与动情的音乐声形成了一种相互的关照,声音与画面形成一种相互的关照,焦波对俺爹的思念,要为俺爹照最后一张像的心情跃然荧屏。

5、“永远的眺望”。冬天,俺娘住在城里的二姐家,当焦波要离开时,俺娘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久久舍不得松开,从家中送到楼梯口,再到窗口挥手惜别,情绪音乐第五次响起,这是全片音乐运用最长的一个段落,持续75秒,是整部纪录片的高潮,人物感情得到了最强烈升华。

场景音乐选配的音乐尽管繁多,但内行的编导用两大要素统一了音乐风格:1、主奏乐器选择歌唱性极强的小提琴;2、伴奏选用管弦乐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气氛。

三.寓意深刻、推动剧情发展的“革命民谣”

革命民谣的反复吟唱是本片音乐推动剧情发展的特色。

纪录片开篇,阳光射进山谷,伴着清晨雄鸡报晓的同期声,俺爹以画外音的形式深情地吟唱起革命民谣:“同志们呀,个个要听真,咱为了救人民参加了八路军,在家里咱本来可都是些老百姓,革命的战士你不要忘了本。”这是一首曾在鲁中山区流传很广的革命民谣。编导安排俺爹在片头吟唱,既是向受众展示纪录片发生地鲁中山区的地域风貌,同时也暗示了俺爹的当年的生活时代是在动荡与不安的战争年代。真情的吟唱,似是俺爹对革命年代的回忆,又似是爹对儿女的训导,质朴的声音一遍遍回荡在大山里,撞击在受众的心坎上。

第二次是在山村清新而凛例的早晨,山坡上残留着白雪,秃枝枯草都被早晨的太阳镶上了金边儿,碧蓝的天空回荡着老汉的歌声。一个两鬃花白的老人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山坡上吃力地婉蜒上行,嘴里呼出一口口又长又浓的哈气,边走边吟唱着革命民谣:“鱼儿离水活啊活不成,咱离开老百姓就不能打胜仗,老百姓爱护咱如同爱儿郎,咱爱护那老百姓就如同爱爹娘。” 这是一首与纪录片开篇俺爹演唱的革命民谣曲调相同的分节歌(同一曲调配上多段歌词构成的歌曲)。既体现出山村农民的乐观和勤劳,又给纪录片增添了地域色彩。

第三次是在村子里,一位老大爷面对焦波的摄像机,深情地唱出:“同志们呀,个个要听真,咱为了救人民参加了八路军……”此时,受众对革命民谣的背景、革命民谣的旋律已经耳熟能详,没有必要演唱完全曲,音乐已经成为剧情发展不可缺少的戏剧元素,音乐重复产生出巨大的剧作力量,推动剧情发展,引发受众去思索、去联想。

四、激发联想“人声回声”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当人的情感积聚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方式来进行情感宣泄。本片片尾,焦波多年来对父母的感情、感激、感恩,以及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积聚在内心的情感冲动,面向大山,爆发出呐喊“爹——娘——”。编导将呼喊声加上颤响,形成回声效果。饱含深情的回声撞击着山间石壁,穿透坚硬的岩石,反复萦绕在大山的怀抱中间,构成了震撼人心的山间交响。

《俺爹俺娘》中的音乐,用两种不同的风格加以贯穿。一种是在片中三次出现的原生态唱法演唱的“革命民谣”。用原生态的声音表现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从而表现出纪录片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另一种就是在片中多次出现的“主题音乐和“情绪音乐”。这部分令人动情的音乐,基本上是选用一段完整的乐曲,根据在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情绪在感情需要得到抒发和表达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插入音乐的一部分,将情感推向高潮。中西合璧,原生态声乐与精美的器乐相融,共同推动纪录片的情感表达、主题深化,以及叙事结构的完整、有序,从而细腻生动地揭示出该片的深刻内涵,使本片的主题升华,构成了《俺爹俺娘》音乐的艺术特色。我。。知。。道

加。。我。。私。。聊

姐弟纪录片拍摄手法

范立欣执导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讲述的是什么呢?

范立欣执导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获得《青年电影手册》2011年年度纪录片大奖,获得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VPRO IDFA奖。

纪录片讲述了1990年,家住四川广安区回龙村的张昌华(张昌华 饰)和陈素琴(陈素琴 饰)两夫妻为了能让家里过上更好的日子,也为了让张琴(张琴 饰)和张阳(张阳 饰)姐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摆脱像他们一样在农村的艰苦生活,毅然离开一对幼年的双子女去广州打工。他们辛苦的赚钱往家里寄钱,几年才能回去和家人团聚一次过一个年。平时只能姥姥生活的姐弟对他们早已产生了生疏感和冷漠。但女儿张琴像很多这个年纪的叛逆少年一样,不听劝告毅然退学,重蹈了父母的覆辙,从村里离家去广东打工。一家人之间发生的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

满意请采纳。给你一个我发现的更新最快的网站,直接搜索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