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精英化拍摄理念
纪录片实况是如何拍摄的看纪录片的时候,有很多文献资料视频,请问这
这些影视作品受当时环境条件、拍摄设备的影响很大,再加之年代久远,可能因保存不善或资料流失,所以剩下来的都相当珍贵。
如何拍摄一部纪录片?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片子不是要求很高的大制作,有几点可以参考:拍摄周期因制作题材的不同而不同,国外和大电视台的大的制作会很长(几年或十几年),小的(几个月-1年不等)。不论怎样,拍摄的前期准备工作(选题、考察、文案等)要占整个工作的 50%--80%不同(时间和精力投入)。1. 题材: 选题很重要,你要反映描写的是什么?2. 实地拍摄前采访(采风):确定选题后,条件允许的话,带上台小DV机,去实地采访、考察、核实题材。并拍些基本情况回来,作参考。3. 细化题材(文案工作、更具体了):将考察的实地情况和现有资料结合,作精细的案头工作--拍摄前的内容准备工作。4. 确定拍摄:按最初的方案去实地拍摄。
x²-5x+1=0(用配方法)最好写在纸上拍摄下来
原方程可化为
x^2-5/2x+(5/2)^2=(5/2)^2-1
即 (x-5/2)^2=21/4
两边开方,得 x-5/2=√ 21/2 或 x-5/2=-√ 21/2
解得 x=(√5+ 21)/2 或 x=(5-√ 21)/2 ∵ 5x³+x−7=0
∴5x³+x=7
∴(5x³+x)²−5x³−x
=(5x³+x)²−(5x³+x)
=7²-7
=49-7
解释一下什么是"格里尔逊式纪录片"
格里尔逊式纪录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种服务性事业中去,电影记录现实,服务公众。
格里尔逊于1937年辞职,两年后邮政总局电影部由英国情报部接管,改称皇冠电影部,于1951年解散。
格里尔逊在职期间,他领导下的纪录片制作者形成著名的“格里尔逊学派”,电影史上的英国电影运动即指这一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
中国纪录片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你好!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格里尔逊是在评论弗拉哈迪的第二部纪录片《摩阿拿》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纪录片”这一名词的,他同时写道: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
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为纪录片争得了名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一种有机的、完整的叙事结构与卢米埃尔兄弟表层的一般的描述影片相区别,赋予电影探索与发现自然的意识;二是从摄影棚到现场的跨越,取材于真实的人和场景纪录同以虚构为特征的故事片拉开了距离,赋予电影反映与探寻社会的能力。
专题片和纪录片是不一样的,专题片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夹杂记录、评论、叙述等各项要素。
现在人们公认“画面+解说”是纪录片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模式,但从《漂网渔船》和《夜邮》这两部最能体现英国纪录片学派美学特点的代表作品中却还没出现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伴随有声电影应运而生,被参与格里尔逊发起的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年轻人发扬光大,帐却算到了格里尔逊头上。在二战期间电影纪录片直接服务于国家战时宣传需要,无论是新闻性报道,还是政治性宣传,这种模式的基本审美功能进一步被交战双方发挥的淋漓尽致。此后,不论纪录片如何创新突破,出现了“真实电影”、“直接电影”等风格多样性变化,这种模式上升到服务政治层面,已为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政府所欣然接受,备加推崇,进而成为政治化主题宣传时首选的正宗纪录片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