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纪录片拍摄策划
求《舟舟的世界》拍摄方案
洛可可西里声明:来自白夜博客
《舟舟的世界》是著名导演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它描写的是来自武汉的先天愚形患者却也是天才指挥家的胡忆舟的生活。影片的上半部分描述舟舟对音乐的理解和天赋,而后半部分则描写的是舟舟的生活琐事。
影片一开始就给出了几件乐器的特写,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双握着指挥棒的手上,给出了字幕“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点出了本片的中心主题。此后,导演也一直没有忘记通过出现在影片不同时段的旁白与字幕来体现这一主题。例如“老资格的舟舟也不白吃,他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和谐”“舟舟没有文化,但有一定修养,虽然他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法律责任的人,但他从来不做损害他人的事,并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每个人一样,舟舟远不是一个完人,他有时也会做出一些有损自己形象的事,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些人对他态度的折射”这些画外音非常明确的表达了导演的观点,舟舟的存在其实与常人无异,他作为一名先天愚形患者,虽是弱势群体,但一样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一样需要周围人的肯定,他一样不能不劳而获,他一样要为自己的生活去承受一份社会赋予他的压力。导演借此来表达的不仅是对舟舟的同情,同时还以此来呼吁观众以平常的眼光来面对残障人士,真正去理解他们,真心去帮助他们,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舟舟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能将他作为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
从镜头来说,影片中大量运用了仰角拍摄舟舟在指挥时的情景,直接向观众表达了导演对舟舟的肯定、赞赏、敬仰之情。作为一部纪实性影片,本片充分运用了跟拍这一拍摄方法,影片中的镜头大部分都紧跟主人翁舟舟,来表现他的一举一动,并不是运用画面中灯光明暗的对比来凸显舟舟的存在,并用镜头中景别大小的变化来细化舟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充分体现了本片作为一部纪录片的纪实性。导演还十分注意用镜头的变换来抒发感情。例如,影片中刁岩带舟舟去订做西装后,摄像机就一直跟随刁岩的摩托车离去,先是后跟来拍舟舟拎着新西服手舞足蹈的背影,然后又变为侧跟并特写他们高兴的表情,还虚化了一部分周围的景物来体现他们快乐的情绪,并突出这种快乐。又例如,影片中舟舟与马路上一个修自行车的中年人并排坐在一起时,导演用了一个慢镜头配上舒缓忧伤的音乐来抒发情感,表现了一个如同舟舟这般的先天缺陷者即使是在一个“修车的”面前也是被排斥的现实。这不仅体现了舟舟的不幸与悲剧色彩,表达了导演对舟舟的同情,更加体现出了整个社会上人文关怀的缺失。导演以此来突显主题,引人深思。
影片的固定画面也是导演表达寓意、突显主题的一项重要手段。其中一个镜头就是特写一双正常指挥家的手作为前景,而舟舟则在画面的左上角尽情指挥。由此形成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了舟舟的音乐世界是完全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纯粹的音乐便是他的全部。舟舟虽然并不知道台下的掌声完全不关他的事,但他依然快乐着。因为他比正常的指挥家更能沉入音乐中,甚至忘乎所以。另一个出色的画面则是一只金色的长号作为前景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大半部分,舟舟则在长号的中间框出的一小块空间中尽情挥舞着指挥棒。其实,这一画面在抒发情感方面与上一个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将舟舟与音乐完全融在了一起,并且这幅画面用长号的金色,与舟舟周围的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融合的同时,又显出了舟舟作为一名先天愚形患者虽然热爱音乐,却任然处在一个被孤立的位置的意义。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是话外音,本片极少用画中人的对话来表现画面中情节的发展,观众在观看时基本是通过画外音去了解故事。沉静、稳定的男声穿插于或激昂或舒缓的音乐声中,仿佛一个客观的讲述者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向观众讲述着舟舟的故事。但在他看似客观的讲述中,实际上掺入了导演对舟舟的主观评判,那是一种肯定与赞赏中透着一丝忧心的判断。因为舟舟虽然在乐团中有一个容身的位置,但那对他来说并不是生存的出路,他永远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被世人所接受,成为一名音乐大师。所以导演在赞赏他对生活与音乐事业的热爱的同时,也对他缺少一份生存的技能表现了担忧,于是影片中才出现了上文提到的舟舟去马路上“实习”,与修车大爷在一起的画面。但在这样主观叙事性的画外音下,影片中的画面却极少运用与之相匹配的主观性镜头来代替观众的视点,而是大量运用客观性镜头将舟舟收入其中,并在不经意的时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凸显舟舟的不同。例如,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是舟舟在舞台下观看乐团的排练,这时画面拉开,镜头中出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这就与舟舟形成了对比,体现出了舟舟永远不可能如同小女孩一样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因为他的先天缺陷使他缺少条件,永远不可能达到常人的生活高度。表达了导演对舟舟的理解、惋惜。这种主客搭配的手法,使观众更容易被客观画面于主观讲述的结合带入故事,是观众有切身感受,更易接受导演想要通过影片传达的观点。
影片的最后讲到刁岩在德国某著名乐团来访演出时,希望能让舟舟在演出结束后上台指挥一段encore曲目,他说:“哪怕只耽误几分钟。”但最后他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完全不可能。”于是刁岩因为无法给舟舟一个交代而显得很尴尬,但舟舟却在近乎天籁般的乐声中睡着了。画面停留在舟舟侧向一边的睡脸上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时画外音说:“事实就是这样,舟舟本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人。”这是导演又一次用具体的实例来表述舟舟作为一个先天智力缺陷者的悲哀。因为他并不知道因为有人在为他的“事业”奔波,而周围的人也确实是不能接受一个智力残疾的人站在舞台的正中心挥舞指挥棒。所以,音乐不是舟舟的出路,那么舟舟的出路在哪里呢?导演在本片的最后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了观众,并最后重申了他的观点:“每个人都是别人世界的一部分,哪怕是舟舟这样的弱势群体。”是的,存在即合理。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健全人,虽然在人类的社会群体中占大多数,但我们面对残疾人的态度不应该是漠然或排斥,而应该尽己所能去照顾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够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暖与关爱。使他们本就残缺不全的身体不要再受到心灵的伤害。
求《舟舟的世界》拍摄方案
洛可可西里声明:来自白夜博客
《舟舟的世界》是著名导演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它描写的是来自武汉的先天愚形患者却也是天才指挥家的胡忆舟的生活。影片的上半部分描述舟舟对音乐的理解和天赋,而后半部分则描写的是舟舟的生活琐事。
影片一开始就给出了几件乐器的特写,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双握着指挥棒的手上,给出了字幕“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点出了本片的中心主题。此后,导演也一直没有忘记通过出现在影片不同时段的旁白与字幕来体现这一主题。例如“老资格的舟舟也不白吃,他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和谐”“舟舟没有文化,但有一定修养,虽然他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法律责任的人,但他从来不做损害他人的事,并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每个人一样,舟舟远不是一个完人,他有时也会做出一些有损自己形象的事,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些人对他态度的折射”这些画外音非常明确的表达了导演的观点,舟舟的存在其实与常人无异,他作为一名先天愚形患者,虽是弱势群体,但一样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一样需要周围人的肯定,他一样不能不劳而获,他一样要为自己的生活去承受一份社会赋予他的压力。导演借此来表达的不仅是对舟舟的同情,同时还以此来呼吁观众以平常的眼光来面对残障人士,真正去理解他们,真心去帮助他们,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舟舟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能将他作为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
从镜头来说,影片中大量运用了仰角拍摄舟舟在指挥时的情景,直接向观众表达了导演对舟舟的肯定、赞赏、敬仰之情。作为一部纪实性影片,本片充分运用了跟拍这一拍摄方法,影片中的镜头大部分都紧跟主人翁舟舟,来表现他的一举一动,并不是运用画面中灯光明暗的对比来凸显舟舟的存在,并用镜头中景别大小的变化来细化舟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充分体现了本片作为一部纪录片的纪实性。导演还十分注意用镜头的变换来抒发感情。例如,影片中刁岩带舟舟去订做西装后,摄像机就一直跟随刁岩的摩托车离去,先是后跟来拍舟舟拎着新西服手舞足蹈的背影,然后又变为侧跟并特写他们高兴的表情,还虚化了一部分周围的景物来体现他们快乐的情绪,并突出这种快乐。又例如,影片中舟舟与马路上一个修自行车的中年人并排坐在一起时,导演用了一个慢镜头配上舒缓忧伤的音乐来抒发情感,表现了一个如同舟舟这般的先天缺陷者即使是在一个“修车的”面前也是被排斥的现实。这不仅体现了舟舟的不幸与悲剧色彩,表达了导演对舟舟的同情,更加体现出了整个社会上人文关怀的缺失。导演以此来突显主题,引人深思。
影片的固定画面也是导演表达寓意、突显主题的一项重要手段。其中一个镜头就是特写一双正常指挥家的手作为前景,而舟舟则在画面的左上角尽情指挥。由此形成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了舟舟的音乐世界是完全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纯粹的音乐便是他的全部。舟舟虽然并不知道台下的掌声完全不关他的事,但他依然快乐着。因为他比正常的指挥家更能沉入音乐中,甚至忘乎所以。另一个出色的画面则是一只金色的长号作为前景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大半部分,舟舟则在长号的中间框出的一小块空间中尽情挥舞着指挥棒。其实,这一画面在抒发情感方面与上一个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将舟舟与音乐完全融在了一起,并且这幅画面用长号的金色,与舟舟周围的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融合的同时,又显出了舟舟作为一名先天愚形患者虽然热爱音乐,却任然处在一个被孤立的位置的意义。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是话外音,本片极少用画中人的对话来表现画面中情节的发展,观众在观看时基本是通过画外音去了解故事。沉静、稳定的男声穿插于或激昂或舒缓的音乐声中,仿佛一个客观的讲述者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向观众讲述着舟舟的故事。但在他看似客观的讲述中,实际上掺入了导演对舟舟的主观评判,那是一种肯定与赞赏中透着一丝忧心的判断。因为舟舟虽然在乐团中有一个容身的位置,但那对他来说并不是生存的出路,他永远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被世人所接受,成为一名音乐大师。所以导演在赞赏他对生活与音乐事业的热爱的同时,也对他缺少一份生存的技能表现了担忧,于是影片中才出现了上文提到的舟舟去马路上“实习”,与修车大爷在一起的画面。但在这样主观叙事性的画外音下,影片中的画面却极少运用与之相匹配的主观性镜头来代替观众的视点,而是大量运用客观性镜头将舟舟收入其中,并在不经意的时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凸显舟舟的不同。例如,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是舟舟在舞台下观看乐团的排练,这时画面拉开,镜头中出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这就与舟舟形成了对比,体现出了舟舟永远不可能如同小女孩一样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因为他的先天缺陷使他缺少条件,永远不可能达到常人的生活高度。表达了导演对舟舟的理解、惋惜。这种主客搭配的手法,使观众更容易被客观画面于主观讲述的结合带入故事,是观众有切身感受,更易接受导演想要通过影片传达的观点。
影片的最后讲到刁岩在德国某著名乐团来访演出时,希望能让舟舟在演出结束后上台指挥一段encore曲目,他说:“哪怕只耽误几分钟。”但最后他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完全不可能。”于是刁岩因为无法给舟舟一个交代而显得很尴尬,但舟舟却在近乎天籁般的乐声中睡着了。画面停留在舟舟侧向一边的睡脸上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时画外音说:“事实就是这样,舟舟本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人。”这是导演又一次用具体的实例来表述舟舟作为一个先天智力缺陷者的悲哀。因为他并不知道因为有人在为他的“事业”奔波,而周围的人也确实是不能接受一个智力残疾的人站在舞台的正中心挥舞指挥棒。所以,音乐不是舟舟的出路,那么舟舟的出路在哪里呢?导演在本片的最后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了观众,并最后重申了他的观点:“每个人都是别人世界的一部分,哪怕是舟舟这样的弱势群体。”是的,存在即合理。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健全人,虽然在人类的社会群体中占大多数,但我们面对残疾人的态度不应该是漠然或排斥,而应该尽己所能去照顾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够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暖与关爱。使他们本就残缺不全的身体不要再受到心灵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