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散文(电视散文脚本)
什么是“电视散文”?
“电视散文”是比较普及的一种艺术样式,由文学散文沿革而来的。它实际 上是一种文学散文的电视化,或者说是被电视化了的文学散文。它通过特定的屏 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 刹那间的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 营造散文意境,它是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
怎么做电视散文策划?请问怎么做电视散文呢?最好有范例!谢谢!
这里很冷清啊,没人来回答你,我想回答你可是我不懂,不能帮到你了.
电视诗歌散文 光明太阳花文字稿
每天,望着窗外那架上的丝瓜花,看着她们越来越多地的竞相开放,心里就感觉痒痒的,不由地发愣一会儿,魂儿又一次被她勾了过去。
立秋好几天了,她们正赶着趟儿的张开笑脸,要风霜来临之前把生命的价值奉献出来,捧出一条条长长的丝瓜,让丰硕骄傲地荡挂在阳光里,回报这金色的季 节 和大地的母亲。
小女儿七岁那年,我从邻居那里要来了几粒丝瓜籽,种在靠墙的粪坑旁边,在它的身旁立上长长的一根小木棍,让它顺杆往上爬。
丝瓜种下以后,小女儿几乎天天到粪坑边看一看丝瓜是否长出来叶芽儿,有的时候,会用小手去扒开土壤,查看种子是否发芽。
丝瓜种子发芽,幼苗出土了,两片小小的乳叶就像张开着的一双小小的手掌,捧着一颗感恩的心钻出了土壤,像极了小女儿那颗无瑕的童心。女儿经常地给她浇水,施肥,像照顾心肝宝贝一样的宠爱着它。
小小的丝瓜秧子很机灵也特别地乖,不用引导,一夜之间,自己就抓住了小木棍,像个小精灵一样,调皮的向上攀爬。一片片翠绿的叶子,像扬着的小手掌,每天都与女儿快乐的聊天,她们俩聊的什么呢,我奇怪?有一天,女儿神神秘秘的告诉我:“妈妈,我问丝瓜什么时候开花,她说,等她爬到墙上就会开花了!”
背景音乐 ~~ 《forever》
★ artist:stratovarius
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
the winter of my life came so fast
memories go back to childhood
to days i still recall
oh, how happy i was then
there was no sorrow, there was no pain
walking through the green fields
sunshine in my eyes
i"m still there everywhere
i"m the dust in the wind
i"m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never stayed anywhere
i"m the wind in the trees
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
i"m still there everywhere
i"m the dust in the wind
i"m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never stayed anywhere
i"m the wind in the trees
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
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
will you wait for me forever
电视诗歌散文的主要特点、
“形散而神聚”
此去西湖,已是第三次。
2004年7月16日至19日,中广学会电视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会议在杭州市华北饭店召开。华北饭店位于岳坟路栖霞岭,出门就是西湖。
7月16日下午,我在会务组报到之后稍做休息,便急急地走出饭店,要去看看让人心旌摇荡的西子湖。我刚走出饭店,感觉在不远的地方有人向我招手,举目一看,是我们此次会议的老大——洪民生会长。
杭州最近天清气朗,阳光下的洪会长更显精神矍铄,我快步走上前去和他握手。原来他也是要看西湖的,于是我们并肩前行。我们穿过秀美园林,在曲径尽处,有波光潋滟,直耀人眼,波光尽处是柳绦依依荷花成片,这就是西湖。我和洪会长两个多月没见,走在西湖边,谈的最多的却是西湖之外的事情。他说有一天做梦,梦中的自己突然说了一句话:“电视文学怎么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实这个问题是他长期以来,面对电视文学特别是电视散文的式微之势,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他没有停留在独自思考的层面,他要让全国的电视文学工作者都动起来,大家一起思考一起探索,寻找电视文学的突围之路。我和老人走着聊着,一分感动与震撼漫上了我的心头,我竟想起了宋代杨万里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我回到宾馆,报到的人越来越多。我的房间也安排进了另外一个参会的人。他是广西大学专门从事影视文学研究的王建平副教授。和大学教授而非电视同仁住在一起,我一开始多少有些失望,但等到这次会议结束,我们彼此都知道,我们是此行的黄金搭档,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次会议的日程安排的非常紧,总共就两天的会议,事情却非常的多,从到会的当天晚上8点就开始了预备会议,从预备会上我们了解到,这次参会的共有全国各省市30多家电视台50多个人;这次会议的议程,一个是关于“电视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关于中心章程的形成,会员单位的构成,理事长、常务理事长的诞生等等,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一次关于电视文学的学术研讨和交流。除了各地方台外,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制片人高立民也来参会,并且作为中国电视散文创作顶级栏目的制片人,她将就电视文学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发言。
预备会开完已经11点左右,听浙江电视台的同仁介绍说, “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雾西湖,雾西湖不如雪西湖,最为别致的是夜西湖”,并且告诉我们出饭店门向左走5分钟是苏堤,向西走5分钟是杨公堤,住在西湖边上,不夜游西湖,岂不太亏?于是我和王老师便趁着夜色去游西湖。这一去可不得了,我们没看到美丽的西湖夜色,看到的却是施工单位在西湖留下的满目疮痍。
7月17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始,到19日会议结束,每天早中晚都在开会。电视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按议程顺利进行,而在电视文学的研讨和交流上,给人印象最深,引起最大反响的就是央视制片人高立民的发言。高立民的发言,以其所负责的节目《电视诗歌散文》为线索,回顾了中国电视散文的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她发言的主要核心,一是对中国电视散文式微之势的捶足唏嘘,对《中国电视诗歌散文》市场效益和收视率不如人意的忧心忡忡,有怒其不争的愤慨,也有无力回天的无奈。另一方面,对电视散文如何重整河山提出了一些办法。譬如要求节目制作者要多读书等等。其措辞唯美,才情横溢,更有一种激情贯穿始终,激昂时高亢如歌,悲凉处幽咽低徊。似乎我们不是在进行一次理论研讨,而是在聆听一个极富感染力的演讲。相信很多与会者都被她的发言感染,很多人都希望能在会后和高女士单独聊聊,我和王建平教授也在其中。
《中国电视诗歌散文》一直是作为电视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圣殿,也可以说是中国电视文学发展的旗帜,而听了她的发言之后,才知这个圣殿大有摇摇欲倾之势,这个事实让我们有点难以面对,让我们有点信仰危机的感觉。其实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原因所在,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电视文学本体,我们需要扭转一个观念,或者说重新思考电视文学的概念。电视文学在人们看来,就是借助电视的手段对文学名篇进行再创作,《中国电视诗歌散文》以及我们许多地方台的同类节目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可以肯定的说,电视散文的出现,提升了荧屏的素质,是电视发展中的一朵奇葩。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违背文学和电视的艺术规律的。因为文学是文字的艺术,其实质是想像的艺术,文字所描绘的美好或悲凉在每一个人心中会产生不同的影像和境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名篇首先一定是读的,而不是“看”的。所以当你把电视散文定位为对文学名篇进行电视图解时,你的路子必然会越走越窄,你的穷途末路早已经注定。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电视散文是以电视为笔,以电视的语言来抒写我们的情感,记录我们的感悟,而绝不仅是对文学名篇进行电视化的再创作。这是说来简单的一句话,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一旦观念转变,我们的路子马上就会宽广许多。其实有许多的电视工作者已经在这么做了,像我们看到的《四季西湖》、《大树》等等,已经在这么做,我们电视文艺研究会所组织的历届采风活动,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观念的实践。
虽然我和王建平老师在这一点上有共同的看法,但关于电视语言的运用我们仍然存在歧义,关于这一点也成了我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王老师更着重于对其文字的散文性要求,和电视散文整体的散文效果的追求。我则认为,电视语言绝不仅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不只是对构图和色彩的追求。电视散文应该有散文的最主要特点,即“形散而神聚”,我们应该调动电视的所有因素和所有形式,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形散”来完成我们的“神”。我们不用拘泥于抒情性的叙述,我们完全可以把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的元素用到我们的创作中来,把纪实和虚构、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既可有第一人称的叙述,也可有故事性的表演,还可以有纪实性的偷拍等等,另外我们的每一部电视散文,都必须注重悬念的设置,这是你吸引观众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对电视剧的借鉴。
第二天的会议上,一些与会专家和一些资深电视散文工作者就电视散文的创作又进行了交流探讨,王建平老师作为此次参会的唯一一个教授,也就电视散文的市场和前景做了即兴发言,成为大会的一个亮点。
两天的会该结束了,这次的会议日程安排的太紧,虽在西湖边上,却没有时间去畅游西湖,更加上天气炎热,又是到处施工,我终究无法看到西湖最美的一面,只有抱憾而归,不过也好,这也就注定我将来还得再来杭州再游西湖。我也希望能有一天在雨中来到杭州,游一游雨中的西湖,体验陆游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