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纪录片拍摄教程(vlog的拍摄教程)
怎样才能拍好vlog?
vlog拍摄实用干货与技巧。
vlog怎么拍
拍摄前准备
首先你需要有一部手机,当然如果相机也是可以的,只不过手机方便快捷,而且像素也并不差,一个稳定器支架,支架可以让我们自拍的时候取景更广,录像时也不会因为走路颠簸导致画面不稳。第一次拍摄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别的vlog博主,先从模仿开始,摸清vlog的套路。
如果面对镜头说话会有一些不好意思,也没关系,可以先从不带人声,使用纯背景音乐vlog做起。内容决定了视频的播放量,能否让人有看下去的动力,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录制视频的时候不要什么都拍,太多的无用素材会给后期剪辑增加负担。
要想明白别人为什么要看你的vlog,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了解你的生活,二是看自己没有见过、吃过的东西,所以新鲜感很重要。
亲爱的,有木有纪录片拍摄的资料?
哪一种纪录片
纪录片枪是哪个国家拍摄的?纪录片枪是哪个国家拍摄的
古代英雄史诗中勇武之士的浪漫情怀在机械的射击声中一去不返了,百年以来,杀戮追求效率。枪械,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奇迹。纪录片《枪》借鉴国外同类纪录片的理念,以陆军枪械为主要介绍对象,以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老枪、新枪传奇故事为切入点,关注导致世界著名武器型号改进及升级的原因,分析武器的优势与不足及其对具体战役的影响,揭示战争、武器与科技的关系。
短视频拍摄技巧有哪些?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nutterleo
数码相机的视频拍摄技巧说到DC的视频拍摄技巧,其实与DV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的手法也就是“推拉摇移”。不过由于DC本身的特性,就算是采用DV拍摄传统的推拉摇移,也会因为DC本身的特性而产生操作上的变化。DV拍摄讲究推拉摇移,不过我们这里把摇和移放在了前面,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数码相机在拍摄视频的时候,是不能“推”和“拉”的,在这种情况下,“推”和“拉”就会被“移”取代,所以,在用数码相机进行视频拍摄的时候,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就是“移”。 1.移在使用DC进行视频拍摄的时候,移动是不变的话题。其实,移镜头是最能体现我们日常生活状态的拍摄手法,在观看移镜头拍摄的画面时,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因为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在移动中观察这个世界,所以移镜头其实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且很多老款的DC和一部分新款DC在拍摄视频画面时往往不能变焦,因此连原本应该采用的“推”和“拉”动作,也会由我们的移动来完成。2.摇摇镜头也是DV拍摄当中的一种基本手法。摇镜头,就是把摄像机左右摇动,摇动摄像机光学镜头的光轴线进行拍摄的方法。摇镜头的视觉效果像摇头一样,画面构成了一个以摄像机为中心的扇面,给观众的感觉像是自己在“摇头”。拍摄的时候我们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相机拿稳,然后只转动上半身,下半身尽可能少移动。如果摇的速度和主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运动的物体在画面上就会时左时右忽快忽慢,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不稳定拍摄技巧是指摄影作用的技巧,使用后可以使画面更为美观。
全道文化传媒发现在拍摄过程中,比如布光的问题、录音的问题,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的问题,特殊拍摄的问题等等。问题可谓是多了去了。
首先来说下布光问题,布光以自然光为主,人工光为辅。光运营好坏需要根据你塑造的形象不同,打的光也就不同。
说到录音,如果有条件的话,在拍摄室内戏时,可以试着用一些放鸡蛋的凸凹不平的盒子(买鸡蛋的人那里多的是)贴满天花板,以求达到更好的吸音录音效果。
运动拍摄中摇摄,主要靠过硬的拍摄姿势和目测能力;而移摄多要借助交通工具或滑板,超市购物车或自制吊臂,轨道来完成。现在抖音、微视等短视频软件深受大家喜爱,很多网友都是资深的短视频玩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短视频拍摄的技巧,其实如果掌握一定的拍摄短视频的技巧可以涨粉很快哦,今天,趣编网的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五个简单的拍摄短视频的小技巧。
短视频拍摄技巧一:构图
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在构图中很重要的就“screen depth”。
这个screen depth不是景深,而是好莱坞电影中很刻意的在背景中的置景和环境让演员表演的区间。
制造“screen depth”有四个办法:
(1)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把拍摄的对象放在墙面前。不只你的灯爷会对你感恩戴德内牛满面,而且你也会立马得到更好的角度和深度。
(2)方法之二,就是拍摄的时候对着墙角。这是一个常见的简单小技巧,对着房间的对角线拍摄会增加空间的深度。把你的相机移到墙壁的对角线,或者至少能看见墙壁的角落,让你的画面看起来立马高大起来。
(3)方法之三,把外景带进来。如果你拍摄的地方有窗户,那么增加室内的照明让大家能看见室外。甚至你可以用绿屏拍摄去假装一个室外。很多时候新手往往喜欢block the window(把窗户挡起来)或者blow out the window(把窗户过曝),但是如果你能把窗户外的景色带进画面,往往你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外景强烈暗示着环境,让画面非常漂亮地打开,画面的深度戏剧化地增加。
(4)方法四,如果你在室外拍摄,尝试取一些带有地标性的建筑物让观众知道你在哪里。如果你在原野上,你可以把房子或者拖拉机放在背景里。如果你在城市里,让观众看见演员背后三条街道风貌。这些在背景里的东西不需要在焦上,可以被虚化,但这些元素一定要在。
短视频拍摄技巧二:创造景深
(1)相机要有一个大的传感器。
(2)大光圈。这一点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使用快镜头大光圈是非常必要的。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浅。数值越小意味着光圈越大。
(3)长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短视频拍摄技巧三:声音
好的短片,声音多半是精致的。院线电影和一般的小视频比,画面是可以模仿的。可是声音永远是无法超越的!性噪比高的录音设备收出来的声音干净无比。这么说吧,电影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香烟燃烧的声音,而我们在生活中都听不到。这就是电影声音制作的有趣之处。一切混音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戏剧化。而普通的视频,多半做不到声音干净,混音犀利。
短视频拍摄技巧四:调色
我听过一句话叫“无调色,不出片”,可见调色对一部短视频、电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调色不仅可以提升影片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形成一种风格。整体思路是从整体到局部,要想调出不错的色,首先你要知道一些基本的色彩知识,比如说色温、色相、互补色、相邻色等等,然后你还要熟悉一个调色工具。
很多人使用达芬奇来给自己的片子调色,还有人用一些插件,比如looks、film等等,这个主要看个人习惯。对于我来说,最常用的就是Pr cc2015内置的插件。一般来说拿到一条视频首先要进行一级调色,就是颜色校正,色温白平衡什么的,然后是二级调色,进行风格化处理,添加蒙版、套用lut。lut指的是色彩查找表,来源于胶片电影时代,类似于一种调色预设。
短视频拍摄技巧五:黑条短视频定义: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传播内容;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
短视频优势:
1. 具有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等特点。
2. 又比直播具有传播价值,短的制作周期和趣味化的内容对短视频制作团队的文案以及策划功底有着一定的挑战。
3. 优秀的短视频制作团队通常依托于成熟运营的自媒体或IP,除了高频稳定的内容输出外,也有粉丝渠道。
4. 短视频的出现丰富了新媒体原生广告的形式。全道文化总结短视频拍摄的基础技巧:
1.视频的格式
现在普遍使用的格式一般为高清模式1080p (1920*1080)和小高清模式720p (1280*720);
现在手机也可以达到720p左右30fps
2.拍摄的景别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3.拍摄的手法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拍视频可以使用腾讯微视,
腾讯微视拥有视频跟拍、歌词字幕、一键美颜等等功能,
并打通QQ音乐正版音乐曲库。
还可以将拍摄的照片,短视频分享朋友圈,qq好友,空间,微博等。
新手怎么拍出好的vlog?
1、提前构思必拍镜头
拿拍旅行Vlog举例,许多朋友很羡慕旅行博主拍出的大片感,其实虽然没有严格脚本,但你还是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
比如在查攻略时,列出几个必拍的景点和运镜方式,想好它们之间如何串连。譬如这位朋友在去印度之前,就想好了要把地标建筑都用左右摇镜来展示。
2、剪辑时的叙事手法
剪辑是二次生命。如何将自己拍了一天的素材呈现给别人?组织素材也是重构脚本的过程。
3、套用主题
一些主题模板能够帮你快速成片。
比如“每天一秒”,比如“本月最重要的5个时刻”。你可以将每天最珍贵的1秒或者几秒储存起来,一个月或一年后拼成一段Vlog,加上你的旁白或字幕解说。这样拍摄难度小,既是自己的回忆,也不会让观看者觉得过于平淡。拍vlog是一个技术活,需要花点时间学习。
我觉得所以的事情都离不开练习,当你是一个小白的时候,建议你不要一时冲动买一堆的产品,最后万一自己没有毅力坚持下来,都得半价出售,没必要浪费钱。
先用手机拍,这样比较省钱,而且操作起来也会比较容易,你不知道拍什么,那么就从早上起床开始记录,零散的拍一些视频,晚上再来翻看一下,有哪些可以用的,并且用手机进行简单的剪辑,让他们组成一个完整的视频。剪辑之前你的确立一个主线,不能胡乱的把什么都放进去,会感觉紧凑和杂乱,开始不要给自己太大的难度,就是能拼接在一起,就可以。
慢慢的你拍之前就得确定一个基本主线,这样就不会拍很多没有用的素材,比较节省时间,还有就是画面的控制,尽量不要抖,拍视频的角度可以多一点,上下左右都可以进行尝试,还有可以让手机推拉摇移,拍一些长镜头,还有特写,由近及远或者反过来,看起来会比较有新鲜感。
手机剪辑软件你可以剪辑画面,把多余的框出去,还有颜色太单调你可以加几个滤镜,还有一些音乐和文字,简单的进行阐述。其实所谓的技术,就是反复拍,多练习,熟能生巧,等你动力基本的方法,再入手专业设备。
你就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搬到镜头下来就可以了,只是需要选择那些你觉得值得记录的瞬间。不信你可以咨询一下一些开过我老哥的人,让他们给你提取一些经验,另外就是要一个好的设备。拍好照片的8个笨方法
前言:现在的数码相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有些功能甚至是专业级光学相机都不具备的,譬如说白平衡调节、包围式摄影、场景模式摄影、多点区域评价测光、多点对焦及偏移对焦等等,而且自动曝光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和完善,所以从道理上推论,似乎用数码相机拍出好照片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容易。
要想拍出更多一点好相片,尤其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拍出好相片,这有赖于你对你的摄影器材的熟悉和深刻了解,能做到扬其长而避其短,还需要有点摄影基础知识和美学修养,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经验的长期积累,功到才会自然成,所以并非唾手可得的易事。我在数码摄影方面还是个新兵,经验不多,碰的钉子却不少,拍得满意点的相片往往百不得一,认真回忆体会一下,也还能总结出一点东西来。下面一些“笨招”对于还在摸索经验的影友也许有点参考价值。这些笨招是:
一、多拍精选
“多拍”,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多实践,多积累经验。从具体来说就是不妨多试试镜头,以多为胜,多中选优,或者在探索出最优方案后重新精心拍摄某一场景。这是一个笨招,可确实是充分发挥数码相机优势的绝招,光学摄影友是没法学的。你看,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以多为胜吧,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太高,所以光学摄影友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及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友们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数码摄影则不同了,影像现时储存在机内的磁性载体上,又可以现时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就是了,这就是数码摄影的一大优势。所以我现在往往是先确定一个专题,围绕专题选定若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逆光、顺光、测光、补光等)下的拍摄方案,然后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气,有时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复拍上好几张,然后就停下来回放,不满意的镜头当场就删,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两三张做初选成果。然后再拍摄下一个场景,依此泡制,直至完成一个专题。一般来讲,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个镜头也不过就留七八十张回来。回来完后存入硬盘,再用acdsee 放大回放,又删去一部分。然后用acdsee的编辑功能回放做初步图像处理,一般一是纠正偏斜,二是必要时加以裁切以完善构图,三是用“自动级别”功能纠正弥补个别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经过这道工序以后的相片就可以认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回放一遍,过于平庸的再删除一次,这样每个专题也就不过剩下二三十张甚至十几张了。
二、不要轻视对焦和测光设定这些基本作
对焦是摄影的最基本作,可说是没人不会的,可是当我自检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时,有时问题偏偏就出现在对焦这个环节上。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动摄影方式,请一定做好半距锁焦,否则就可能因失焦而树题模糊。 如果你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program normal,半自动摄影方式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光圈和曝光时间是相机自动选定的,而测光方式、对焦方式和白平衡条件则是可以手动选定的),情况就又不同了。这个数码摄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学相机是没有的,如果你不善于利用它的特点,还像全自动摄影那样对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序控制方式下的对焦方式通常有区域对焦、重点对焦、远景对焦、近景微距对焦等好几种,重点对焦时有的还可以将聚焦点改变至偏离中心的某个特定位置(相机不同会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变的简单方式来对待复杂的功能,而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对焦的默认方式是重点对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为跳舞兰很小就凑得很近,但怎么拍都不够清晰,甚至出现失焦现象,后来才悟出是因为没有将对焦从默认方式改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树荫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采用重点测光和重(单)点对焦,还要注意拍摄主题的半距锁焦,否则你也很难拍出满意的作品来。
三、曝光时力求保持相机的稳定
对于新手和老年影友来讲,有时相片影像模糊并不是由于对焦不准,而是因为相机把持得不稳。一般情况下,对于新手来说,地光速度低于1/60秒时己有可能影响成像的清晰。对于老手,如果曝光时间长于1/30秒而无依无靠时,一样也有可能出问题。要保持相机稳定,一是要持机姿态和力洱确,二是要按快门键的力度适当。要练出这个基本功看来似乎很简单,却非一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么也练不出来了。那怎么办呢?我有几招笨办法:其一最简单,就是给身体或手找个依靠;其二,把相机皮带挂在脖子上,把相机向前抻至皮带拉紧,就形成了3点支撑,持相机的稳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这个办法在曝光速度长至1/8秒时还拍出过不少相当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试试;第三个办法就是脚架加快门线(线控快门触发器),不过有的相机不具备快门线接口,快门线也相当贵,相应的有效替代办法就是利用延时功能。 如果你的相机有2秒延时功能就最好了,“脚架+2秒延时”就是最稳当而方便的办法。没有2秒延时功能也不要紧,就好用10秒延时,浪费点时间就是了,效果一样好。
说到角架,我的教训是一定要买个好点的。为了不舍得在这方面多花钱,我先后买过两个较便宜的脚架,结果第一个脚管太单薄,一碰就颤,还容易回缩;另一个则是用久了就水平转动不灵活。没办法只好又去买了第三个,最后花的钱加起来足够买一个顶级名牌的还有余,真是可笑。
四、不用和善用闪光灯
有的文章介绍说,美国的摄影记者无论什么时候都用闪光灯,似乎闪光灯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是我照猫画虎却屡屡失爽。仔细想想可能我是囫囵吞枣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辅助闪光灯吧?! 以内置闪光灯而言,功率那么有限,光照距离和范围那么小,要想把较大范围内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于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题时使用,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第二,拿闪光灯在室内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层次,或者因为光源单一而反差生硬,有时还会拍出红眼来,对于戴眼镜的朋友那就更难办了,往往拍得他两眼“银光闪闪”,漠无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恼不已。
所以我自承无能,从光学摄影时代起就尽量迥避使用内置闪光灯,室内光线不足宁可使用夜景功能来提高感光功能。现在用上了400万像素级的数码像机,感光性能获得了极大提高,一般光线条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来,更是变本加厉,把“强制不闪光”优先作为室内外摄影的一种基本手段了。但是这并不说明闪光灯就没有用了(光线太差时你当然还是非用它不可),当然,我非摄影大师,更非使用闪光灯高手,在这方面也可能矫枉过了正,如有不妥之处,请影友不吝指教。
五、扬长还要注意避短
数码相机的摄影响应比较迟钝,从按下快门到摄影启动的这段时间明显要比光学摄影长得多,所以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时往往抓不住或抓不准镜头。相机有连拍功能的影友不妨用这个功能来弥补其不足。
六、要拍出好相片,首先要构图好
关于构图,已经有很多文章教我们如何运用黄金分割、井字格焦点等原则,用不着我这样的眼高手低者哓舌了。我只想着重补充一点,那就是画国画有一条原则:注重“留白”,也就是说不要把画面填得太满,这对摄影一样有用。
对于构图,有的朋友喜欢将相片拍得对称性很强。对于我,除非是想突出表现摄影主体自身的对称性,否则我宁可偏移一点角度拍摄,因为过于对称容易给人“死板”的感觉。
线条过于横平竖直容易流于刻板,要学会用另一组线条来打破主体线条的控制。
色彩的运用很重要,但我觉得光线明暗及其对比是影响意境的更重要的因素。
以上这些观点本来应当用些具体的图像来予以论证,才不至于像论禅那样抽象,但因占用篇幅已经太多,只好留待以后再来交流了。
七、善用摄影处理技术
相片拍得再好,总会有缺陷。不要紧,图象处理软件可以帮你忙。现代摄影技术包含数据获取、数据(图像)处理以及数据储存与输出3大基本环节。未经处理的图像只是一个半成品,经过图像处理并储存或输出(如打印或印刷)的才是成熟的最终产品。我曾见到有的摄影比赛强调要用原始拍摄相片,不允许进行图像处理,我感到十分迷惘不解。 要知这对于使用入门级相机的影友是很不公平的,这种比赛实质上会变成变相的相机大赛,有意或无意地成为高档相机的宣传推销员。 摄影作品的水平应当综合表现在外业摄影水平和室内图像处理水平两个方面上。 图像处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摄影成果的还原度,并进而提高主题的艺术表现能力,所以不应加以排斥。譬如说这次三月影赛中广受好评的一幅作品表现了朦胧之美,我不知道这幅作品是否百分之百地真实再现了拍摄场景,但即使拍摄主体原来是清晰的,是作者用虚化(柔化)镜头的技巧将它表演成朦胧之美的,我想也不会有人因此去否定它的成功。同样的,用室内图像处理方法也可以同样可以将摄影主体虚化或称柔化,例如应用“滤镜”中的“模糊”或“柔化”功能可以轻易地达到同样效果,那又有什本质的区别而不准其入选呢?
最有名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和acdsee。acdsee功能简单些,但易学易用,我用它来作相片的宏观处理。photoshop功能十分强大,但使用比较复杂(我也不期望能把它全部学会),我平常只用它的部分基本功能来对个别相片做细节的补充处理。
一般情况下,在外摄成果输入电脑以后,我都会用acdsee把所有相片“过”上一遍。包括:
1.纠正偏斜。本来相片有点偏斜也不影响大局,甚至会另有情趣。但是除非是有意摆成某个角度的,一般我都会把无意的偏斜纠正过来,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叫人看着“不顺眼”。纠正时通常以地平线或楼房等直线景物作为基准,仰拍或俯拍式行线条会因透视原理向某点倾斜集中,这时就以相片中线为准。
2.裁剪画面。把它裁成比较满意的构图。一般来讲,1600x1200像素已能满足家庭应用需要了,但对于可能需要裁剪的画面,我会提高用2240x1680的规格拍摄,裁剪后仍调整为4:3规格,以尽可能保证成像不低于1600x1200像素。
3.调整亮度和对比度。acdsee的“自动级别”功能是纠正亮度和对比度的很有效手段,尤其是低档相机照的相片往往感光不足,使用的效果更为明显,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自动级别”后的缺点是:有时用后会出现轻微色偏。这时,包括原来就有色偏的成果,可以用“调整”项中的“红/绿/兰”功能来调节,提高相片的色彩还原度。
八、归入“软件”的范畴
然而物质到底是成功的保障,你技巧再高,没有一部好相机也仍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过来也对,“软”“硬”件是互为补充的,不可偏缺),所以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在完成入门锻炼之后,你还是下决心升级一台高档点的相机吧。
“语多必失”。以眼高手低如我者本应抱残守拙,多听多学而少说,现在居然出来妄言一通,缺失必多,贻笑大方,敬请各位影友见谅和不吝指正,或一笑置之可也。
其实对新手来说,先不要苛求太多,第一一定要把照片拍的清楚,这是最基本的!然后再考虑构图结构等因素,最后再考虑曝光!现在大部分的照片都用ps处理了!科技的应用也使得摄影变的并不是很遥远和神奇的事情了!要想拍好VLOG,一款好的设备少不了,可以为你减轻很多负担,这里推荐EOS M6 Mark II ,一款人气VLOG微单,非常适合拍摄VLOG,无论是旅行还是日常都非常好用,无裁切4K视频、5轴防抖、触摸翻转屏,性能也很赞,操作也很简单,比索尼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