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拍摄现场纪录片(封面杂志拍摄现场流程)

2022-05-23 00:00
主页 > 资讯 > 专题片文章

《社会工作》、《魅力中国》是不是核心期刊?

都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机构。

《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或简称为《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成立后的9个月开始发行第一期。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其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

国家地理杂志每年发行12次(此杂志为月刊),每刊带有辅助地图。但偶尔有特版发行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包括地理,科普文章,历史,文化, 实事和照片。

杂志现在的首席主编是著名的摄影记者克里斯·约翰斯(Chris Johns),网站

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s International,简称NGCI)

公司总部:华盛顿特区

国家地理频道秉承了国家地理学会的核心价值,致力于探索历险、保护环境及教育方面的推广工作,并将国家地理丰富的资讯及精炼的内容,包括历险探索、自然历史、科学、野生世界及人类。国家地理频道以27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53个国家,拥有逾1.7亿收视用户。[编辑本段]国家地理频道历史

为实现探究世界、分享知识和保护环境等崇高目标,以“增进并普及地理知识”为宗旨的国家地理学会于1997年建立起杂志、书籍以外的另一条传播渠道,那就是由国家地理电视与福克斯娱乐集团合资设立的国家地理频道。

在国家地理频道诞生之前,梅尔维尔?贝尔?格罗夫纳就预感到,可以利用彩色电视机向全国观众播放国家地理学会制作的电影。1965年9月10日,学会播放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专题节目《美国人在珠峰》,影响巨大,创造了当时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率。很快,学会每年的四部专题片不仅促进了行业标准的提升,也吸引了大量观众。1968年的《亚马逊》拥有3500万观众,两周内的收视率比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高。

1997年9月,国家地理频道首先在欧洲成立,而后陆续在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开播。短短数年,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已经用34种语言在166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包括探险发现、环保教育、科学新知、人文风俗等主题,凭借无与伦比的视觉品质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荣获过1000多项业界大奖和126座艾美奖。[编辑本段]国家地理频道在中国

2000年10月,国家地理频道获准通过卫星向中国内地的各电视台传送节目素材,使亿万中国观众能够更快捷地欣赏到国家地理频道节目。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与20多家地方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寰宇地理》栏目,每周7天,每天1小时,把全球最尖端的科技、最惊奇的自然画面展示给中国的电视观众。《彩绘非洲》、《珍珠港战争的烙印》、《大地脉动》等精彩节目感染并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内地观众。

国家地理频道还为中国观众带来以国家地理摄影师的视角拍摄的中国主题故事,在《寰宇地理》中播出。如《魅力中国》主题系列、揭示神秘大熊猫生活的《国宝大熊猫》以及讲述秦始皇如何一统江山成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秦始皇的秘密》。

2002年6月,国家地理频道地两部纪录片《长牙巨兽》和《空中猎手》在第九届上海电影节上分别荣获白玉兰奖最佳自然类纪录片摄影奖和评委会特别奖。这是国家地理纪录片1998年以来再获中国业界殊荣。

2002年9月,国家地理频道与中央电视台联袂合作,首次跨国直播《埃及古墓揭秘》现场考古特别节目,使千百万中国内地观众通过央视一套和十套与全球数亿观众同步共享这一考古盛事。2006年,国家地理频道再次联手央视,推出《故宫》国际版,通过国家地理频道全球播出网络为世界观众展现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化。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国家地理频道无疑是连接两者的最佳渠道之一。不是核心期刊,只是公开刊物。

《社会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263/d

《魅力中国》省一级刊物

国内统一刊号:cn41-1390/c

杂志拍摄现场纪录片

又一部披头士纪录片,为什么它依然值得一看

披头士这样的传奇,故事是永远讲不完的。总会有新的细节被挖出,总能有新的角度被找到,比如本周即将上映的《披头士:一周八天——巡演之年》( The Beatles: Eight Days a Week—The Touring Years )。

它不完全是“拍”出来的,导演 Ron Howard 通过社交媒体上庞大的用户,搜集到散落民间的珍贵影像、音频、图片,在 2016 年的今天,披头士 1966 年最后一场演唱会结束 50 年后,这部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能被制造出来的纪录片问世了,并且和以往的披头士电影都不太一样。

影片专注呈现了披头士最辉煌的那几年,他们从英国来到德国,进而又征服了美利坚和更广大的世界——那是既成就了披头士,也带领他们走向分崩离析的几年。

如其名,《披头士:一周八天——巡演之年》以巡演为线索,从乐队 1961 年在利物浦洞穴俱乐部的首演,一直到 1966 年,宣布为最后一场演唱会的旧金山烛台体育场演唱会,披头士整个职业生涯的演出经历都被囊括其中。

导演 Howard 和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一样,也是披头士的狂热粉丝。当年披头士来到他所在的城市巡演,那时的他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小演员,“我一边演戏一边上学,所以我知道世界上发生着什么。我知道披头士很火,他们来的时候我正好快生日了,所以我要求买了个他们标志性的假发。我兴奋得不得了,整个十岁生日都带着它。”

“他们四个身处的情境很有意思,像被困在一个气泡里。” Ron Howard 这样表达拍摄初衷,他也是《美丽心灵》、《达芬奇密码》的导演,“他们四个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依靠,目标明确,但你知道,那以外的世界终究是危险的。”

如今仍然健在的保罗·麦卡特尼,在电影中谈到,自己和其他成员都一度对披头士掀起的狂热不知所措,年纪尚轻的他们对疯狂的粉丝感到压力重重。鼓手林戈·斯塔尔也在与《独立报》的访谈中说道,“那种感觉就像科幻电影一样,演出的时候也是,实在太吵了,完全听不到其他成员演奏的声音。”

“尖叫声最初是很让人激动的。”保罗补充,“就跟给人签名、被人拍照一样。但一段时间之后,就越来越感到无聊了。”

当然,《一周八天》里你不会只听到疯狂的尖叫,而是能享受现场观众都体验不到的表演。制作方把尖叫声从音轨中舍去,只留下演出本身,因此 50 年后的我们,竟能观看到当年的观众都无法享受到的高质量音乐。演出之外的剧情部分,则带观众窥视到他们四人在让全世界为之狂热的日子里,只有他们独处时共享的过去。

这部纪录片和以往同类题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相当程度上,是由来自网络和社交媒体用户贡献的资料剪辑而成。导演和他的团队向披头士 Facebook 主页的 4000 万名关注者发送消息寻求素材,还利用软件检测了 Twitter 等社交平台,锁定可能提供线索和影像的用户。

整个寻求素材的过程从 2003 年就开始启动,甚至在不少警局档案和粉丝家的阁楼里找到了珍惜保存着的资料。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最终观众所看到的电影中使用了 2000 个视频、录音和图片,提供者包括 100 位披头士粉丝、收藏家、非法偷录者、档案保有机构和地区电视台。

从成果上看,这部集合众人力量完成的纪录片,把六十年代的披头士演出现场一一修复重现。1964 年,在华盛顿体育馆首次带来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的经典现场,那是继当年二月录制 The Ed Sullivan Show 后,立刻开启的东海岸巡演。列侬和哈里森将手中的吉他摔烂,林戈则在鼓架后发疯般地甩动头发,汗珠和台下年轻人的尖叫声一同震动舞台。电影里还呈现了更多划时代的现场——日本的武道馆、澳大利亚、纽约谢亚球场,以及最终的旧金山烛台体育场。

导演 Howard 还找来了一众披头士的名人粉丝。当年 14 岁的影后 Sigourney Weaver 出现在一次 1964 年的演出视频中,她因此被邀请讲述自己对披头士的狂热。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 Whoopi Goldberg,则道来一段故事,母亲神秘地带她去一场“秘密演出”,最终来到了谢亚球场,体验了披头士最盛大的一场演唱会。

另一段突出的情节,是 1965 年,披头士在佛罗里达拒绝了一名被种族隔离的观众进场——但用的是披头士的方式,而不是政治说辞。这被很多人评价“愚蠢”,但巡演的后续场次都选在了非种族隔离的场馆,这份进步是常常被后人忽视的。“他们不得不做得更多,作为越来越有影响力的人物。这种默认的规则,他们也不可避免。”

“只要是披头士做的事,他们都是做得最早的,也是最好的。”《卫报》这样评价他们,“他们带领的方向,所有人都会跟随。”《披头士:一周八天——巡演之年》可能会让观众产生同样的感受,它还试图提醒人们,在这些数不清的精彩演出现场中,最核心的,终究还是四个组成乐队的男孩——直到一切都改变的那天。在结束了旧金山演唱会后的飞机上,哈里森说出那句“结束了,我再也不是一只甲壳虫了。”随后的一切早已为世人所知:宣布解散、最后的短暂屋顶演出、歌迷心碎,这其中也包括导演 Howard。

“我的感受是,作为一名娱乐工作者和讲故事的人,我很佩服他们的决定。他们选择抛弃给他们带来名利的东西,在巡演的当口选择退出,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太了不起了。”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选择把大量篇幅都放在披头士最震撼的演出现场,而在最后一场演唱会后不久就戛然而止。毕竟对披头士而言,还是舞台上的他们最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