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拍摄的纪录片(拍摄纪录片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纪录片,它反映的内容大致课分为哪四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纪录片主要有哪三种类型?
电视纪录片是以影视纪实等多种艺术手段,对真人真事的详细报道和表现。其结构就是编导者对题材的组合、安排。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有: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和依据文理逻辑法。
绘圆法 纪录片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是将数学中的"绘圆"劫于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圆心与半径的确立是掌握绘圆法的关键。一部纪录片的"圆心",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旨或者中心,即纪录片的创作者谋略在这种作品中所言之中核;"半径"则是片中被摄主体所要登声场的主要活动区域。绘圆法要求纪录片在开篇部分就提示出主要"论点",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在那个场所对以上内容做最低限度的说明。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就常常采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片子一开始就是机场,主要人物出现,上海人丁尚彪、26岁曾一夜无家可归的硕士生、娇生惯养的、老李和他的女儿......编导选取一群远在他乡的异国游子,用游子们在他乡的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作为他揭示主题的情节,"他们是怎么样生活的?""什么样的经历促使他们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我们看着片子想着这样的问题,而导演张丽玲就是希望用这部片子将这样的思考传达给我们。诸多的人物,诸多的故事,三年来的变化,通过这种结构,我们了解到异乡漂泊的艰辛,对此充满同情、理解和关心。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所谓设定中心线法,就是在众多的被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依据作者的创作意图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通过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将一个个繁杂庞大的内容穿连起来,构成一部又一部雄伟的作品。运用"设定中心线法",不仅可以起到使一个庞大繁杂的主题变得清晰透明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将一堆在后期编辑时无从下手的素材整理出一个头绪,运用人为设定的中心线,完成编辑,给后期编辑带来意相不到的方便。电视纪录片《大三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对三峡工程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真实记录,充分说明了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瞬间就是历史的永恒。总导演张金鹏运用8集的容量去承载和展示了三峡工程从开工到竣工时间跨度长达17年的这一宏阔绵延的历史事件。它从工程的缘起和观众的焦点切入,第一集就引入了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新闻资料片,正是这次会议决定了三峡工程一定要立项上马,由此三峡工程的序幕渐渐拉开,广大观众对三峡工程关注的焦点和兴趣点逐步形成。它以海、陆、空三个大视点把航拍的恢弘气势与细致入微的纵深开掘结合起来,由点及面、层层推进。而后几集分别从转换机制、百万移民、专题论证、黄金水道保航、五级船闸兴建、大江截流方面展开拍摄,抒写了一首咏唱沧桑、驾驭大河的壮丽史诗。
阶梯式递进法 电视是一种直接刺激观众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的传媒手段,而视觉又是最能接受新鲜刺激的器官。阶梯式递进法就是引导观众上台阶,在每个台阶上设置一个悬念,使观众在上台阶的过程中解开一个个"谜"、一个个悬念,当台阶上完,谜底全部解开,全片结束。这种结构方式很像我国章回小说、传统评书中的"抖包袱"、"卖关子"。它改变了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为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造出一批相对稳定的电视观众群体,使更多的观众通过电视去关注纪录片、关注现实世界、关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故事型的纪录片常常运用这种结构,结局怎么样了啊,到底下面会发生什么啊,一步一步引导人们看下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常运用此类结构,将一个个原本平淡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抗日建国国民革命建设
法国早期纪录片《静静的世界》讲述的是什么?
英文名称:Le Monde Du Silence;The Silent World
大陆名称:沉默的世界
香港名称:静默的海底世界
台湾名称:静静的世界
类 型:大型纪录片
出品年份:1956
出 品 地:法国/意大利
出品公司:Société Filmad et Requins Associés
导 演:路易·马勒 / Louis Malle
雅克-伊夫·格斯特/ Jacques Yves Cousteau
编 剧:Jacques-Yves Cousteau
得奖记录:第九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1956)
第二十九届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 (1956)
片 长:86分钟
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海底探险的纪录片。海洋学家格斯特上校率领着卡利索号以及一批专业人员在地中海、红海、波斯湾、印度洋等海域探索海底世界的奇妙。经过改良的水下摄影机,跟随潜水员深入海底从未到达的深处工作,记录下探索成果和海底生物的情况。他们依靠各种水下工具,与各类鱼群共游,探测海底地貌、珊瑚礁,调查沉船的残骸。他们遇到过季候性的海上风暴,和鲨鱼鲸鱼打过血腥的照面,也遇到各种海洋奇景和航行趣事。
幕后及简评:
导演马勒在14岁时就萌发了拍电影的愿望,19岁进入法国高等电影研究员,认真学习了2年电影。在研究院学习时,马勒对电影理论并不感兴趣,而是一味努力实践如何表现影像。毕业时,他拒绝向学校递交论文,表明了他重实践不重理论的观念。
马勒还在电影研究院时,得到一个机会,随格斯特上校拍摄了一些类似科教片的纪录短片,这给急于实践的马勒提供了方便。随后,格斯特上校筹备拍摄海底纪录片《沉默的世界》,这部影片使用了改进过的摄影设备,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水下摄影。马勒随同格斯特上校在地中海、红海、印度洋等水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拍摄工作,并自己下海拍摄鲨鱼镜头。1956年4月这部当时少见的影片上映时,片头注明是两人联合导演。影片不仅在票房上获得成功,而且还获得戛纳国际电影界最高大奖。年仅24岁的马勒,第一次站在了戛纳电影节的领奖台上。
关于摄影
1953年,从自己的工作出发,雅克-伊夫·格斯特十分希望能有一种方便好用的水下相机。他要求他所在的La Spiro Technique 公司研制。经过多次试验,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光学问题。后来,这一问题在尼康公司协助下得到解决——而尼康公司后来也得到了莫大好处。1957年,以格斯特的想法为出发点,乌特斯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防水相机,格斯特将这个小东西命名为Calypso Phot,并在法国注册了商标。1953年-1955年,经过长达三年的拍摄,就是依靠这套闪光灯,格斯特拍摄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水下影片,与法国大导演路易马勒合作的《沉默的世界》(Le Monde du Silence),一举夺得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于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