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拍摄书籍(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

2022-11-10 00:00
主页 > 资讯 > 纪录片文章

学习摄像的经典书籍有哪些?

《影视摄影艺术》(郑国恩著)

《电视摄象》(任金州著)

《影视摄影》(刘永泗著)

《电视摄像造型》才汝质

《纽约摄影教程》是讲摄影的。摄影和摄像完全不同,一个是动的一个是静止的。有几点说明一下,我的推荐是一个系统性,渐进的书单,而不是简单的一堆书名放在这里,所以尽量按照顺序阅读学习。

哲学书籍的阅读,也尽可能按照年代顺序阅读,因为西方哲学是一脉相承的,有着绝对的前后,因果关系。没有古希腊先贤的哲学思辨的方法,就没有后世的各种“主义”,所以按照年代顺序阅读是有助于理解的。

关于《论摄影》的问题,其他的理论书籍也一样,理论书籍的阅读千万不能像小说一样去刷,一天读几万字。应该是对话性的阅读,不停地提出问题,与作者对话,加深理解,每天理解一些就行了。如果只是单纯的阅读下去,是很难在脑子里建立起知识体系的。

几部纪录片,我这里也推荐一部bbc的《摄影艺术百年史》,虽然是十多年前的片子,但是采访了不少优秀的理论家,艺术家,。一些内容虽然有些过时,但是十分值得一看。其他的介绍摄影师的纪录片,比如《为比尔着盛装》《安妮莱博唯茨》等,都没有什么关于摄影的干货,而都是在介绍摄影师与上流社会的千丝万缕,消遣可一看。

_______以下为推荐书单,已更新__________

既然题主提到进阶的概念,我就推断题主大体上已经掌握了摄影的一些基本技能,是想要看一些对摄影创作有提高的书。

摄影技术的基础部分自学需要看书学习,但是有了基本的摄影技能素养以后,看文字就不如多读图,多读照片的作用大。眼界要高,才能对创作有一个大概的标准。多看优秀摄影师的作品对创作很有帮助。所以,首先可以多看一些画册,或者多看展览,关于画册的选择,这个题目比较大,这里就不展开了,主要说一说理论性书籍的选择。

进入所谓的摄影创作阶段之后,我们就需要对摄影这种媒介有更多的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看一些摄影史,摄影批评,摄影理论,艺术理论,还有一些摄影艺术家的自述性的书。桑塔格,罗兰巴特等等知名的艺术理论家的书基本是必看的,但是应该从那一本看起,是有讲究的。这里推荐的基本都是研究摄影的绕不开的书籍,基本都是必读书目,如果时间有限,至少要读一读我标记了重点的书目。

1摄影史(重点)

世界摄影史 顾峥

这本书对摄影从发明到近现代的历史做了一个大概的讲述,适合入门。对摄影史有一定的了解是必须的,不了解摄影史就不知道摄影对于绘画的挣扎和之后衍生出来的各种摄影理论流派,且不说创作,甚至都会看不懂一些当代摄影艺术家的作品。摄影史也不应该只看一本,可以两本交叉阅读:

世界摄影史 (美)内奥米·罗森布拉姆

这本书可与顾峥那本摄影史相互补充。

2什么是艺术(重点)

什么是艺术

强力推荐,这本书涵盖了基本从柏拉图开始到现代所有哲学家的成体系的艺术理论,虽然每个哲学家只是介绍几页,但是却也都概括得准确。

目录的概括性和作者清晰的思路,也很方便我们理解和记忆。这是一本抛砖引玉的书,看过之后可以对各种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就可以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哲学家去深入阅读他的著作。不然哲学书籍不是晦涩难懂就是大部头,像没头苍蝇一样地去乱撞,直接去阅读原著,效果可能并不会太好。

对摄影史和艺术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开始看一些摄影批评了,这里推荐从这一本开始

1摄影批判导论(重点)

摄影师批判导论

这是一本综合性的,摄影理论书。书中对每个不同的摄影领域的各种不同的观点都做了很全面的介绍,阅读之后会对摄影理论的大脉络有一个认识。将摄影联系实际问题的写作方法也有利于刚开始接触摄影理论的读者。

同样,这也是一本抛砖引玉的书,书中每一个理论都可延伸至某一理论家的著作,可以边阅读,边去翻阅原著去学习。

论摄影,苏珊桑塔格

这本书可以与批判导论一起阅读,很全面的摄影论述,有的部分不理解没有关系,可以以后反复阅读去理解。

第三批:各种摄影批评

在读了前面的书之后,就能开始阅读各个摄影理论家的著作了,而且读者在读了批判导论之后,应该也自己建立起来一个想要读的书单,在这里我重点推荐几本

罗兰巴特的明室,书很薄,但是需要慢慢阅读,体会作者的对于照片的感受。

2旁观他人的痛苦

苏珊桑塔格晚年的作品,不像年轻时的文集那样有的强硬,而是变得平和。但是其对于纪实摄影的看法,对于摄影功用的论述是很精彩的。

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不一定要买彩图本,主要是文字的论述。

不一定要买彩图本,主要是文字的论述。

这里重点推荐三本,其他的国外摄影理论书籍可以在摄影批判导论中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整理阅读。

到了这个阶段,就已经对摄影理论和艺术哲学有了一个大概的系统的认识,就可以看一些指导创作的书籍了

1《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讨论》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讨论》埃德蒙 伯克

18世纪的哲学家的著作,因为是在《进化论》完成之前的美学理论,所以我喜欢称这一类为“前达尔文美学”。作者主要是从自身感觉及所观察的他人的感觉出发进行论证,一些观点很有趣。因为作者笃信天主教且同时是一个政治家,所以本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是也是十分值得一读的。

2《艺术与视知觉》(重点)

《艺术与与视知觉》鲁道夫 阿恩海姆

德国完型心理学的理论成果,作者结合图例,详尽全面的介绍了完型心理学的理论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不难懂,但是有一些枯燥,重点推荐。

3《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考夫卡

系统地介绍了完型心理学的根源,理论逻辑及论证过程,与《艺术与视知觉》相互补充,推荐阅读。

4《符号学原理》

关于符号学的著作简直太多了,这里推荐的是罗兰巴特这一本,入门型的总论性的书籍,但是如果想认真学习“符号学”,那么索绪尔“语言学”的理论是一定要看的,还有很多符号学书籍这里不一一推荐。

5《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提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梦的解析》,但是从学习角度来说,这本弗洛伊德的课堂记录《精神分析引论》,更适合我们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其他理论家的书籍,比如荣格等,也可以补充阅读。

虽然近些年来反对弗洛伊德的声音很大,但是我们至少要了解一下他的理论,因为很多当代艺术都是以他的理论为落脚点的。显然是 纽约摄影教程撒``

纪录片拍摄书籍

浅析人物类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推荐看什么书

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手法

时间:2013-05-07 17:45:00 作者:门大泉 来源:青年记者

● 门大泉

近年来许多电视台的纪实栏目,似乎都在讲故事:有《财富故事》、《天下故事》、《传奇故事》、《今天故事汇》、《纪事》、《讲述》等。面对如此汹涌的“故事潮”,电视圈内外一些人士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对纪录片呈现出的某种商业性也提出了批评。我认为,有必要对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手法做一番探讨,以利于今后的创作实践。

何谓“纪录片的故事化”

1.纪录片故事化的含义

可以说,故事化是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叙事手法,只不过与虚构性剧情片编造故事不同,纪录片的故事来源于生活本身的现实素材,它依靠编导对于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来推动叙事,以放大生活本身的戏剧元素,是一种运用电视表现手段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处理。

2.故事化与真实性的关系

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故事化会不会影响真实性?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刘习良指出:“纪录片是以镜头为主、解说为辅,真实记录自然、社会和人类活动的电视节目形态。”①可见,纪录片是对现实的记录,它的核心属性是真实的、非虚构的。纪录片对故事化叙事手法的引进,关键是看纪录片所反映的真实内容是不是适合故事化叙事手法。只要它的讲述是真实的,在纪录片中就同样可以使用悬念、细节、冲突、铺垫等讲故事的手法。

3.故事化是一种传播策略

伴随着电视节目商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有不少人对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提出批评,他们认为:“故事”正在变成庸俗的词汇,“故事”意味着低俗的消遣,意味着随意编造。其实,这种对于纪录片故事化的批评有点多虑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讲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听故事长大,长大以后就变成讲故事的人。纪录片创作重视故事化既是编导的天性使然,更是他自己选择的一种传播策略。当今越来越激烈的传播竞争,是传播策略和传播艺术的竞争。为了让受众乐于接受,借助讲故事的艺术手法,将传播内容寓于生动的叙事之中;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被摄者的言谈中,这是艺术技巧,也是传播策略。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如果纪录片具备了故事化叙事的特点,再加上它本身所拥有的那种真实感,其传播魅力会是影视剧等文艺作品所远不能及的。

如何做到“纪录片的故事化”

1.选择故事至关重要

合适的题材是纪录片讲故事的基础。在获取一个题材后,编导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评判题材中的人物、事件冲突是否有故事,独具慧眼地发现常人所难以发现的故事之美。在纪录片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我们要把“有故事”的人物、事件放在首位。纪录片的创作周期之长往往是其他影视作品无法比拟的,“有故事”的人或事会让我们坚持到底,并且有所收获。因此,拍纪录片跟搞文学创作一样,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在拍摄纪录片《相伴一生》时,我就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知一个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在四川上大学的山东小伙张默与学校的图书管理员鄂大姐相爱了。他毕业后,两人冲破年龄、地域等障碍,领取了结婚证。回山东教学的张默本以为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书育人,做一位好老师。谁知年纪尚轻,却得上了尿毒症,倒在了病床上。从四川赶来的鄂大姐,看到丈夫的病情之后,毅然提前办理了内退手续,来山东照顾张默,并提出愿意为丈夫进行捐肾移植手术。妻子的心愿能实现吗?张默的病情会不会好起来?两人的感情能长久吗?这一切充满变数,有故事可记录,有浓浓的真情在里面。在确定了选题之后,我和摄像师多次去他们家里、医院、学校、邮局、市场等地跟踪拍摄,用一年多的时间真实记录了他们治病过程中的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希望。两人真挚的感情,再加上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观众寄来了笔笔捐款,表达对他俩忠贞爱情的支持,盼望张默早日康复。令人欣慰的是,在节目播出后不久,张默终于等来了和自己相匹配的肾源,经过成功移植之后,他重返工作岗位。

2.前期耐心拍摄

故事化的纪录片常常通过真实记录主人公为实现理想而遭遇的一系列障碍和由此而生的反抗行为,以构建一段“生活本身的戏剧”。这种类似影视剧所具有的冲突与情节,符合观众对故事片的欣赏习惯,满足了观众业已形成的审美心理模式。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的审美经验论认为:“作品应被看作是艺术家和接受者共同创造的产物。”②故事化的纪录片之所以易于被观众接受,也是因为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观众内心的审美心理、审美体验相吻合,从而产生了情感共鸣。讲故事自然离不开情节,情节往往是故事叙事的助推器。它是人物行动的轨迹,也是故事的生命,观众喜欢看有故事的纪录片,说到底是喜欢看有因果性、曲折性的情节。编导要讲究情节的跌宕起伏,注重对情节的寻找,从生活中挖掘出生动典型的情节,从而增加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自然地把观众吸引到故事里。《相伴一生》是一部长达30分钟的纪录片,我们在前期拍摄中紧随张默治病的漫长过程,根据事件的最新发展,不断调整拍摄计划,在坚持耐心跟拍的同时,注重抓拍,强调对生活瞬间有意味情节的捕捉,使得镜头语言内涵丰富。

悬念具有模糊性和流动性的特点,纪录片中的悬念是观众对人物、事件的未来发展、存在状况的一种期待、探究心理。这种心理一旦被激发,就可能会吸引或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因此,营造悬念实质上就是激发和引诱观众的一种期盼心理。

纪录片由于受生活素材本身的限制,在情节的完整和集中方面常常不尽如人意。而纪实的本质特性又不允许创作者离开生活真实这个立身之本,借助虚构来设置冲突,营造情节,只能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探索和纪录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于是,细节便成为纪录片故事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情节的一部分直接参与、推动故事的发展。细节能够以小见大,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最出故事,一部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常常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纪录片的细节,常常不需要太多的铺陈或过分的雕琢,仅仅依靠一两个细腻的特写、近景即可奏效。

3.后期精心剪辑

如果制作纪录片一味排斥创作主体的作用和其他表现手段的介入,就会流于“自然主义”,必然成为生活事件的堆砌或流水账,缺乏审美价值。纪录片要想体现出故事性,必须在编辑上下工夫,这主要表现在对片子宏观结构脉络的把握和用于展现细节的一些蒙太奇处理上。纪录片《舟舟的世界》是编导跟随拍摄智障青年胡忆舟日常生活几个月之后创作出来的作品。面对2100分钟大量的拍摄素材,张以庆根据所要表现的主题——一切生命皆有尊严,大胆对素材进行取舍,有详有略,精心加以剪辑。在片子的宏观结构上,编导安排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动人,既有生活之河中流淌着的涓涓细流,又有触动人心的朵朵浪花。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