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故事片和纪录片(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本质区别)

2022-11-26 00:00
主页 > 资讯 > 纪录片文章

《三峡好人》属于什么类型的电影

[影片类型] 情感片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这部电影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

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贾樟柯这样说。也许正是这个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摄纪录片《东》的同时,他还拍摄了故事片《三峡好人》。看《三峡好人》之前,担心在同一个背景之下拍出的两部影片会给人以重叠的影像,看过之后,才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故事阐述观点

《三峡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韩三明的身影也曾经出现在《东》中,但在纪录片里,他只是三峡变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导演拍摄的一点素材,但在《三峡好人》里,他却成了一个行动着的外来客,一个见证者。《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镜头展现内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译成“静物”,三峡在变化,房子街道被淹没在水底,人们离开了旧居,四散到中国的各个地方,旧的生活被改变了,但新的生活还要继续。那些尚未清除的废墟、新居里的摆设、看旅店的老人,都已经从最初的纷乱里安静了下来,在三峡的阳光里透出了生活的气息,影片正是通过四处走动的韩三明的眼睛,表达出这样一种意味。《东》虽然直接记录了主人公的语言,但这样直接表述的感染力是有限的,而在《三峡好人》里,主人公没有向观众刻意说教,而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内心,用韩三明的眼睛看三峡的人们面对新生活的自我调适,这个江湖风平浪静。

风格流畅平实

影片流畅平实的风格颇为赏心悦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峡工程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平静流淌着的情绪。但导演似乎对这样的平静并不满意,特意增加了两处特别处理。每隔一段,导演就会将某一件物品单独抽离出来,在银幕右下方打出说明,并停顿数秒,比如“烟”“酒”“糖”“茶”。而韩三明和赵涛在寻找爱人的过程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飞过。影片最后,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种荒诞的感觉,与之前的平静叙事完全不搭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煤矿工人被强行换上了朋克装束,有些手足无措的茫然在里面。(特派记者 夏琦)

《三峡好人》梗概

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决定结婚。另外一个寻找的故事,结局没那么皆大欢喜,赵涛演的护士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终于还是黯然分手。沿江溯水而上,两岸都是青山,绵延百里。峡谷间,若隐若现藏着一些不大的灰色的城。家乡的县城是其中之一,贾樟柯作品《三峡好人》里的奉节城也是其中之一。这绵延百里的群山中,没有两座大山有着相同的线条,这些城自然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土,但在山与水的掩映里,这或大或小的城,却又有着太多的相似。当《三峡好人》里沉默的奉节城、带着些许凝滞的人与物、拆迁中的断垣残壁与满地疮痍一一展现于屏幕之上时,一切陌生又熟悉。于我而言,《三峡好人》所叙述的首先是真实,(接近)纪录的真实;然后才是虚假——当赵涛饰演的沈红在奉节苦寻丈夫后,两人旋即又在三峡大坝前共舞一曲——对于峡谷外的人(包括贾樟柯)而言,这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剪辑,于我却是实实在在的时空,距离数百里的、物理的时间与空间。于此,《三峡好人》的纪录、或者以纪录手法所营造的真,此刻不自觉就流露出其间的虚构。当虚构的味道散发开来,故事立刻就显现出无所不在的刻意来。音乐。那些初听上去似乎舒缓又厚重的配乐,与流逝的江水意象所重叠,不期然将情绪与氛围导向一种凝重的情境;这种情境,也许是作为创作者的贾樟柯所追求的,但其实我们已经有过太多的耳濡目染。相对于贾樟柯所发现的、所表现的这独一无二的山与水、人与事,这看似华丽的音乐或者运用其实很老套(或许也是我生在其中也身在其中,这山水这特质早已渗入骨髓,直觉都能体会到其间的落差)。摄影也感染有同样的症结。那些缓慢而克制的移动,那些总是由物到人的入场,无一不暴露着创作者刻意的追求,或者刻意体现的品位。在这种隐隐的刻意里,故事中一些华彩细节,例如摄影机掠过铁丝上悬挂的数块手表、断垣残壁奇观里所包围着的人、以及三两场超现实场景……都因为这种暴露出来的刻意而削弱了它们本来浑然天成的表现力。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存在着这些明显的败笔,也无碍《三峡好人》成为一部极具份量的作品。那么症结从何而来呢?我觉得首先是作者主体所受的先天限制,出生于山西的贾樟柯对于奉节这块土地显然还缺乏足够的、深入的体认,无论他是否把握住了这一时空此在的脉搏,他始终是一个外来者,这决定了他的感受和视角。无论其中烙有多少属于贾樟柯的个人记忆或者时代记忆,这一城市于他始终缺少一种切肤之感。贾樟柯无疑又是聪明的,他选择了一个极特别的时机,并以一个外来者的姿态切入这一城市。韩三明和赵涛所饰演的角色,都是峡谷以外世界的外来者,他们在这座城中的所历,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贾樟柯的所见所得,我把他视为一种浮光掠影的观察,体现在外必然就是镜头下那些炫目的、毁灭与新生里的奇观式景象。这种奇观式的景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对于电影作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作为只存在于特定时空中的真实奇观。这些奇观的组成大致有二:首先是三峡的山水奇观,然后是这一空间下的奉节城内外处于拆迁与重建中的建筑。前者是自然的也是颇具本土意味的;后者则是处于某种矛盾状态下的人为景观,其间包含了冲突与融合(虹桥)、毁灭与记忆(废弃建筑)。在这个真实的空间以外,包裹它们的则是更大的时间,一个真实的、我们所处身的时代,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标记。这个堪称世界奇观的水利工程,无论褒贬为何,它都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未来必然会被历史所铭记的时刻。借助于这一厚重的大时代背景,以强有力的影像所纪录下的人物命运,也因此被提升到一个宏大的层面。无论持何种创作观的导演,这一时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贾樟柯是聪明的,同时还是幸运的。真实的时空背景、虚构的情节与人物,这种结构故事的技巧正是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反映,即并非如实反映生活真实甚至本质真实,而是作者的想象与虚构,一种个人化的想象与虚构,这是导演贾樟柯在《三峡好人》里的体现的作者风格所在。但有趣的是,前面我所提到的沈红与丈夫在三峡大坝前共舞这一情节,是作者不自觉所暴露出来的虚构之处。正是得益于这一失败的细节,故事此前以记录手法所营造出来的表层真实被巧妙地撕开一条缝隙,从而展示了一个更深刻的理念,即完美的、无懈可击的世界不过是艺术家对现象世界的组织与缝合。但这种消解的解构手法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追求是有冲突的,因此具备了偶然性,当然要被视为导演的失控之处。与这种偶然的失控性质相类似,如前所述故事所暴露出来的那些刻意之处:音乐、摄影、背景等等,其实也没有过多损害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原因
电影三峡好人的细节凌星电影院在线观看地址:www.lxdyw.com生活类。艺术片!!其实我以为不用管它是什么类型,只要知道是好电影就OK了.当然,如果你平常较看娱乐片多,那这个估计你也不喜欢看的了~~~应该是故事片你好

三峡好人,应该说是剧情片吧...

《三峡好人》(Still Life)

编 剧:贾樟柯

导 演:贾樟柯

赵涛 韩三明 王宏伟

类 型:剧情

出 品:西河星汇

荣 誉: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上 映:2006年12月

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拍摄故事片和纪录片

电影故事片和电视纪录片的区别

故事片或真或假,旨在大众娱乐。记录片就必须肯定绝对是真人真事了,意在引人思考故事片是属于艺术范畴,所以可以这么说艺术来原于生活高于生活,记录片是写实